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海口旧州镇

来源:文化海南 发布日期:2016-04-22 09:36:10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旧州镇沧桑

   今海口市旧州镇位于南海江畔,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市镇,关于旧州镇何时置州城,史料和专家学者们都有不同的声音,一般地理志大多称它是在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建州城,到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也有文史专家称旧州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开设郡县就始建郡城,至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琼州迁府城止,历1181年历史。另外有文史专家考证,旧州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为崖州治和治下的舍城县同一城,至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止。

  到底旧州城设于何时,记者采访了海南省史志办多位专家,他们大多倾向于旧州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废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历时441年。从建州至今已有1377年历史。

  记者又查阅明《正德琼台志》,清《琼州府志》和民国《琼山县志》,以及清《广东通志》等史料,在其《公署》和《古迹》等条目中,州治和琼山县治沿革部分大多有以下表述:(原文系文言文,为读者阅读方便,现翻译成白话,笔者注)唐贞观元年(627年),析舍城县置琼山县,因境内白石都有山名琼山,泥土石头洁白如玉,便以山名冠县。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州。贞观十三年(639年)析琼山县和澄迈县置曾口,颜罗,容琼三县。开元元年(713年)废颜城入舍城。天宝元年(742年)改琼州为琼山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琼山郡为琼州。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山县地跨琼州附郭和舍城县。熙宁四年(1071年)废舍城入琼山县,属琼州。

  唐贞观五年(631年),置琼州,州治就在今旧州镇故址,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舍城县入琼山,原州城遂废。琼州领县五:琼山、澄迈、文昌、临高、乐会。

  另据海南省文史专家李勃先生考证,旧州城就是唐崖州城和舍城县城故址,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崖州,以其地入琼州,改振州为崖州。

  今日旧州

   按历史记载,旧州镇的来历比府城镇还要早,如果按唐贞观五年(631年)算起,至今已1377年了,时至今日,旧州镇已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农村乡镇,跟府城镇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据旧州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周敏介绍,目前全镇总面积有126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总户数5492户,总人口26094人,现有耕地面积57405亩。全镇除镇政府工作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农业户口,已没有城镇居民户。

  据了解,旧州镇为了加强镇政府所在地旧州墟的建设,已从原先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5平方公里,到2010年,镇墟区人口将达到7500人,到2020年旧州墟人口将达12000人。

  旧州镇位于琼定公路干线旁,距东线高速公路定安出口17公里,距海口市中心39公里,距海口美兰机场26公里,地理条件优越。

  旧州镇自然风光优美,土地肥沃,气候适中,常年平均气温在23.3℃—23.8℃,年降雨量在1663.8毫米,平均日照时间在2000小时以上。全镇建有各种农业基地22个,热带水果、橡胶、树林养鸡已成为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方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左右。

  旧州城遗址旧州村

   在王  光的带领下,笔者来到旧州城遗址所在地旧州村。旧州村现有人口近三百人,人口不多,村落很大,三棵大榕树成一字形矗立在村中,像一座巨大伞盖荫护全村。王   光介绍说,原故城址约占地160亩,靠东边还存有城墙基,只可惜地上文物已寻觅不到了。笔者目测,旧州城遗址呈长方型,一马平川,地面古迹无存。

  据明《正德琼台志》载:“旧州,在县东南四十里麻钗都一图,滨大江,筑城,引小溪为壕,故迹俱在,呼为旧州,不知何代立。”清道光张岳崧编纂的《琼州府志》也记载:“旧州在县东六十里麻钗地,滨江,筑城,引小溪为壕,故址俱在。宋开宝间废。唐武德中欲立崖州城于此,适有梁木飞至颜城,时人惊以为神遂即其地移建焉。其故址号曰旧州。”

  考清《琼州府志》是沿了明《正德琼台志》的说法,只是将县东四十里改成了六十里,另外加上梁木飞颜城(今府城辖区)之说。有些文史专家认为,梁木飞颜城遂移州,纯属于荒诞之说,唐胄所说的“不知何代立”也是大而化之。唐在旧州建州城,当时肯定其治地不叫旧州,因唐代本岛无方志,而宋代人编的《琼管志》和《万州图经》到明初时已无存,故后人不知旧州以前叫什么,只是到了琼州治迁往府城之后,人们才开始呼原州治故地为旧州。

  古渡无人舟自横

    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了首脍炙人口的《乌衣巷》诗作,其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乌衣巷时空变化,道出金陵城的兴衰。也道出了诗人由衷的感叹。2008年1月16日笔者在旧州镇文化站站长王  光的陪同下,来到旧州古渡口,站立在一千多年前系船石上,感慨良多,刘禹锡那首《乌衣巷》自然涌上心头。古渡口位于旧州镇埠头村南渡江东岸,江对面就是新坡镇的地界。古渡口波平江阔,一大块表面平坦的巨石,从水底斜卧岸边,在巨石下方数米处还有块像用刀劈开的巨石横卧在浅滩,上面系船揽绳的痕迹仍存。古渡江上岸台阶全是用玄武岩铺成,约有上百级之多,经上千年南来北往过客踩踏,石台阶光滑如玉。古渡口空无一人,不远处有两艘采沙船停在岸边。渡口下方原本上下客货的地方,巨大的石块被磨成像树木一样圈圈年轮。

  王  光告诉笔者,他是土生土长的旧州镇人,古渡口不光是是渡口,它实际上是个码头,听老辈人讲,到民国时,该码头还是船来船往,人来货往,非常热闹,商人云集,埠头村沿码头栈道旁还开了一店铺。只是到了1945年海口南渡江大铁桥通车,文昌加积货物改走陆路,码头货物日渐稀少。解放后,琼定公路修通,再加上南渡江日益变浅,大船不能航行,码头逐渐变成了渡口,前些年民政部门在下游两公里处新开辟了一个新渡口,这个古渡口终告废弃。省内外不少文史专家来到旧州,首先提出就要看这个古码头,在古代这里应该是旧州城一景。

  相传,唐宋时旧州城规模最大时有400多户,有36条弯弯曲曲地街巷,因过往客商多,再加上街道弯弯曲曲,全岛的小偷都喜欢在旧州城安营扎寨,扒了客人钱财就跑,因街道像迷宫,不易被抓到,所以成了小偷们云集之地。

  由此可见,当时的州府政治力量和便利的水、陆交通给旧州城所带来的繁荣。

  扑溯迷离的迁城传说

   如今在海南岛关于废旧州城置府城,民间传说很多,有些传说还与地方志相联系,令人扑溯迷离。现笔者将几种主要传说,撰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传,早在南朝陈宣帝九年(公元577年),朝廷派表洪公来琼建立州府,袁洪经多方考察将州城设立今旧州镇。这里山青水秀,面对大江,后靠大山,土地肥沃。州城旁有一岭,海拔二百余米,乃为震城之岭。由于该岭神似饭勺,故被前人称为“饭勺岭”。此岭系二万七千年由火山喷发而成,岭中有条200米长的溶洞,洞高2米,人能直行。居岭头能俯瞰琼,文、定三县方圆数十里,大江大河尽收眼底,进可攻,退可守,乃古往兵家必争之地。

  后人为表彰袁公开州劈地之功,曾在“饭勺岭“(今称旧州岭)上建袁公祠一座,当地士子曾作诗题在袁公祠罩壁上:“洪公奉旨出神京,跋涉风尘到郡城。宣化万民沾德泽,承流千里播仁声。存和敬信皆无诈,布政宽和不加征。大守官声今勾替,流芳世世著芳名。”由于世事沧桑,袁公祠今已无存。

  为什么州城要迁往今府城镇呢?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大相径庭,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说,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珠崖太守袁洪到今府城海口一带行视,见府城紧临大海,又扼江头,来往船只不绝,人丁兴旺,是块福地,又想到旧州府城地处红土地带,雨后道路泥泞不堪,客商官吏进出州城多不便,两相相比,府城之地比旧州之地强,于是上报皇上,另择府城为州治之地。

  二是迷信说,说旧州城建城数百年后,官府准备扩建州城,在南渡江上游伐了许多木料,顺江飘排到旧州埠头渡口,因木料太多运输不及,临时堆放在渡口提岸边,谁知第二天夜里南渡江突发山洪,原木堆放在岸边的木材全被被山洪冲散,准备用来重建州府大堂几根楠木大梁顺流而下,一直漂到今海口海瑞大桥附近一座叫“个钱渡桥”地方被卡住,才没有被冲进大海。太守知道后,令风水先生和属官到大梁被卡住的地方察看,风水先生就地占卜,此乃吉兆。水为财,水运梁材,两材(财)重叠,此处为吉地。于是太守放弃旧州城重建,移址“个钱渡桥”附近建州城。经笔者考证,“个钱渡桥”遗址尚存,1996年当地政府重新修茸了个钱渡桥,桥东就是南渡江,桥名仍为“个钱渡桥”。

  三乃风水说,说古代风水师认为海南岛形似金龟。从龟形上看有上水龟,下水龟,伸头龟,缩头龟几种。整个琼崖就像是一只缩头龟。风水先生认为龟地最吉利的地方是后脑勺,而府城之地恰好在海南岛这只金龟的后脑上,于是州城迁至府城,州府官衙就座落在金龟头上。此种说法在府城镇居民影响最大,后来重建的古籍“琼台福地”就是民间所说的金龟头。笔者认为,如今的“琼台福地”有可能就是原琼州府所在地。

  四是“强气说”古代风水师认为,觅建州城之地,一定要寻块风水宝地,首先要抓住气。人气,风气,雨气,土气一个都不能少。而气的特点是“遇风而散,遇水而止”,要避强风抓住水。有山环抱有水环绕,则气不散。府城四周虽没有大山,但地势较低,而南渡江从南向东流,则环绕府城,活水长流四时不竭。为了防止北风将气冲走,风水师建议,修筑府城护城墙时,只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北面则无城门。另外城南筑长堤,引溪为壕,做为护城河之用。因府城具备“聚强气”等特点,于是官府遂废旧州,迁址府城。

  五为自然灾害说,传说旧州城在宋时,曾多次发生众人感染疟疾,痢疾等传染性疾病,死亡了很多人,当时人们医学知识缺乏,认为此地瘴气过重,才形成瘟疫横行。外地人不敢进,城内人又外逃,州城人口快速减少。再加上南渡江发了几次大洪水,旧州城几次遭洪水侵袭,于是官府迫不得已迁往他乡。此传说,有些文史专家认为是有可能的。

  另外还有二种说法,一说是放风筝觅新城法。传说官府准备废旧州觅新址,派风水师选福地,风水师到处转悠也没有找到理想之地,于是,上祷巷天神灵,以放风筝占卜定夺。风筝由知州大人亲自放飞,恰好当天刮起了西南大风,风筝升空后,一阵强风将风筝吹断了线。风筝随气流一直朝北飞,风息风筝落,风筝落在南渡江下游的地界上。州官闻后,在实地查看一番,遂作出建州城于府城。

  第二种说法是“居河右为吉”之说。古代人认为,居河右江右为吉,反则为凶。右为尊,左为卑。而新城址恰好位于南渡江右岸,是块理想之地,于是筑新州城于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