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海南 > 海南文史

海南文史

李氏宗祠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16-04-19 16:47:49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到龙拔塘时,觉得比平日更加凉了几分。
  一路上看山看水,从荔枝园、橡胶园、槟榔园很多的田野经过,跑了三十公里路,一直到了龙拔塘驿站。
  在定安,龙门境区的景点算是众多,久温塘火山冷泉是,红花湖是,隆门岭也是,又是百里百村首站地,是从各地来游历的人非到不可的地方。故而,有闲的假日,心情不畅的时候,总爱去龙门冷泉看看。
  殊不知入村三里,村外的曲径野道,野道旁的沼泽清溪,以及牛羊村集,草舍稻田,风景虽是清丽,但看得惯了,也不觉得惊奇。就像天天生活在后花园里,花开盛时,已是司空见惯,嗅得花香,也不见惊喜欢呼。
  只是,往左边一瞥,忽觉惊艳了,真有眼前一亮之感,方才同从梦里惊醒过来,心里有点发痒似的,想叫起来了。
  就那么一间祠堂,静静地藏于乡野村廓,在青葱环绕的深奥区中,如巨人撑足直立,实在是奇特。华表龙柱,各表一支,琉璃碧瓦,清灵通透,确实叫一个美轮美奂。一个在城市里住久的俗人,忽入此境,只觉得身到了别一个天地,能不觉得目瞪口呆?
  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中国传统文化无法绕过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氏宗祠位于龙拔塘村。关于村名的起源,版本有二。据说是,李氏先祖乘一叶扁舟,抵达琼崖,定居澄迈,再坐船渡江,穿过层层叠叠的瘴烟蔓草,最终寻找到这块傍山依水的肥沃土地。
  细眼一看,在这块宝地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龙脉清晰,风生水起,心中暗自欢喜,便择塘周边而居,基于信仰以及延承后世的心愿,希望仰仗龙的鼎力相助,繁衍子孙,世代昌盛发达,取名龙发塘。后人觉得这名字太过直俗,便改名龙拔塘。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村庄附近,有数口池塘,干旱无水。有一日,龙卷风席卷升天,把旱地卷深,变成池塘,故名龙拔塘,有巨龙升天、拔地成塘之意。但地方志书却没有具体记载考证,让人似信非信。
  龙拔塘李氏一脉,系临琼始祖三畏公的后裔支派。明末,从澄迈迁定,籍居龙拔塘村,繁衍发展五百余载,现已开枝散叶,脉旺三支,已有520多年历史了。
  李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李氏宗孙将长房支祖祖祠改建为成祖大宗祠,为“成德堂”。尊始祖之父李惟贤为太始祖,将临琼始祖李三畏,迁澄始祖李文英,同尊于宝殿之上。
  经历了诸多岁月里昌盛,变迁,毁灭,重建的历史,至光绪宣统辛亥年,原有宗祠几经修葺扩建,已是一川五间,共三进正屋,携带两耳,两边是东西厢房,有四角宗亭和大门。2011年,由李氏兄弟李国栋、李国钦等人牵头,斥资百万,在原址重建今祠。
  宗祠建筑面积不大,仅400平方米。座北朝南,悬山式顶,砖木结构,仿明清建筑格局。青瓦飞檐,祠堂四壁、庭堂,全以青石铺就,环堵肃然。
  宗祠前庭辽阔,华表龙柱高擎,两旁劲松挺拔,大理石栏杆环绕廊台,阶梯正中镌刻龙飞凤舞图案,宛似故宫的金水桥。脊顶盖的是土制粗瓦琉璃瓦镶边,双龙腾云驾雾,瑞气祥云缭绕。
  前殿十八柱凛然而立,中庭的八角轩亭气势轩昂。后殿为主体殿堂,正殿神台之上,尚有瑞兽麒麟画像一幅,祖先牌位肃然林立,香火缭绕不绝。祠中僻静处,有李氏敦宗睦族、劝世良言等祖训,张贴井然有序。
  宗祠所用木料,皆为名贵的青皮、菠萝格、黑盐木等,绘图、雕刻、石磨均来自民间手艺高人,可谓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虽说仿古味十足,倒也真的透出不少的古朴厚重。
  一座家庙,形成格局,完全是圣庙大成之殿的缩小版本。单凭这点,县境内外诸多宗祠与之相比,自然要逊色得多。
  据传八角轩亭,是为纪念十九世宗孙李士熹而建。清朝时,他升授文林郎,为翰林俊彦。在任期间,因勤政惠民,感动圣驾,清康熙钦旨建亭表彰。时任定安知县孙贻清,书题“品卓才优”,赠匾两块置于亭内。
  宗祠规模虽不大,却也远近闻名。原因之一是,龙拔塘李姓乃大唐宗室陇西赵郡二族六房、临琼始祖李三畏后裔支派。二是康熙皇帝钦旨建亭、知县孙贻清赐匾,算得上声名远扬。三是雕梁画栋,流金碧瓦,为定安境内最美祠堂之一。
  清代以来,李氏一脉设武馆,办学校,耕读传家,贤良才仕辈出不乏。先后出过五庠千总李凤鸣、李凤熙、李永盛,清代廪贡生、训导官李永杰,文林郎李士熹,琼剧创始人之一李道义,八品梨园夫人、钦赐副榜王安夫人等十数人,贡生、廪生、监生也多达几十人。可谓精英荟萃,代有英杰。
  祠堂的发展,也曾有过风雨如晦的岁月。在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革里,各地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皆被焚烧破坏。李氏宗祠也一样难逃厄运。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定城被日军侵占,定安中学曾因避难,搬迁于此。寂静的乡村早晨,不时响起了朗朗书声。到晚上,屋外灯火隐约,蟋蟀弹歌,屋里灯光朦胧,清月伴人。
  后来,日本兵进村烧杀抢掠,宗祠破坏严重。“文革”时又遭“破四旧”,一度梁断瓦碎,触目惊心。
  李氏祠堂几度废灭,又几度兴起,如今宗祠周围,环境疏淡,安静,略带冷清,烟火尘世虽不见却也不远。隐藏的鸟鸣是隔世的魂,清音婉转,一声声亲切,穿透宗祠坚守千年的阗寂,声息温暖。
  深远、沉寂处,可使人心安。
  宗庙,宗祠,只是一种信仰的载体,维系着家族的血缘、尊严及精神纽带。家园已远,天涯各自寥落,想起祠堂,又会牵惹起,各地子孙散落一地的,故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