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海南文化网
咨询热线:0898-68521012
投稿邮箱:303771529@qq.com
公司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308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
保亭多举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文化示范区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保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
保亭首届青少年织锦比赛。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的孩子们已经在广场上玩得不亦乐乎,老人们在广场上高兴地跳起舞来。地处海南中部山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风景如画,文化氛围浓郁。经过多年的积累,再加上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补课”,2015年底,保亭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如今的保亭,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保亭人民可以尽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
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保亭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设6镇3乡,总人口17.3万人(含农垦5.3万人)。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从建筑风格、餐饮习惯、群众服饰等方面来看,在保亭,黎苗文化的特色随处可见。
近年来,保亭县委、县政府依托雨林、温泉、南药和民俗文化4大资源,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健康县,打造黎苗文化品质城”的发展方向,走差异特色高端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保亭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保亭民族歌舞团曾多次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委等部门选派出访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其原汁原味的黎苗歌舞节目获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被视为是黎族苗族文化的名片。保亭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宜居气候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者,依托呀诺达、槟榔谷、七仙岭等优质景区资源,结合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推出一系列有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做大做强保亭的黎苗文化品牌,保亭通过举办传统民俗节庆、出版和拍摄民族文化著作和记录片、对黎歌的搜集整理以及组织专家进行古老技艺的研究、修复和恢复工作等方式以推进该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目前,保亭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有黎族民间故事、黎族藤竹编织技艺、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特别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项目名录。
近年来,保亭通过挖掘整合黎族苗族特色文化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本土文艺创作,黎族健身操舞《筛谷》、黎族歌谣《对酒歌》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七仙岭的传说》《旺蛙传说》等大型神话舞剧和《原色保亭》大型黎族竹木器乐音乐会等较大规模的演出作品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誉。通过打造特色节庆文化,保亭形成了以“三月三”“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全面展示了保亭神奇秀美的山水风光、源远流长的原生态黎苗文化和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展演、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非遗技艺展示等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节日活动的现场,也成了群众展示平时文化活动风采的大舞台。
除了黎苗本地特色文化,近年来,“候鸟文化”成了保亭文化事业发展中涌现的新名词。平均每年冬季,大约有1.5万的“候鸟”会来到保亭。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们为保亭带来各民族、各地域的多元文化,独具特色的“候鸟文化”由此形成。
2013年11月,保亭被文化部、财政部正式列为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每天早上来这里锻炼,身体好,心情也好。”在保亭七仙文化广场,市民符先生告诉记者。
“保亭虽然目前还是国家贫困县,但是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在着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围绕以‘文化强县’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亭县委书记王昱正表示,近些年来,政府投资修建了县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七仙文化广场、甘工鸟文化主题公园、广播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演播中心以及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2个乡村文化活动室、69个农家书屋等城乡“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生活,也提升了保亭的城市形象。
此外,为了将公共文化基本服务日益优质化,保亭图书馆实行每周开放56小时,“零门槛”进馆;图书开架率达100%;电子阅览室开通绿色免费上网,每年举办10多场各类讲座;同时,帮助指导村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活动。保亭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培训300多场次,文化辅导员每天晚上深入社区(广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同时,依托保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保亭民族博物馆建馆以来,本地黎苗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不断发掘和收藏。
已经形成的广覆盖、高效能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正在逐步丰富和提高,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硬件保障。为了更好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保亭县级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及影城;乡镇综合文化室全部按照国家文化部标准建设,覆盖率100%;农家书屋的覆盖率达100%,每个农家书屋藏书量约3000册。同时,还建有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及基层服务点69个,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受益农户14846户,79080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和送文艺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有特点的面向农民工的服务项目,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专题文化培训;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实现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