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史前海南岛已有人类的活动。1992~1993年在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及石制品、骨制品和角制品等大批文化遗存,把海南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左右。但目前还无法证明黎族与“三亚人”有渊源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材料,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越族的一支——骆越发展而来的。
第一、从历史地理学上看黎族与骆越的关系。
骆越又作雒越,《史记·南越尉赵佗列传》仅称为骆,“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以今日地理范围,赵佗所据的南海、桂林、象三郡,当为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等地。《汉书》、《通志》等历史典籍也称海南等地为越地。《通志》卷五下,前汉纪五下记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南越王相吕嘉反。汉武帝派兵征讨,“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 。可见,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越人故地开置九郡,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岛,海南岛自然是越地一部分。
《汉书·贾捐之传》有明确记载。汉元帝初元年间(公元前48~前44),珠崖反叛,朝廷议征讨之事,贾捐之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又非独珠崖有珠犀玳瑁也。”上文骆越之名,是文献中首次出现,从上下文可见,骆越是指海南岛土著居民。《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地,古之骆越也。珠崖,盖亦骆越也。”又据《史记·南越尉赵佗列传·索引》引《广州记》,也说骆越在交趾。因而,从地理上判断,骆越分布约相当于越南北部及粤、桂与越南交界地区以及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
自东汉以后,骆越一带居民名称有较大变化。《后汉书·南蛮列传》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李贤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这是关于俚人或里人最早的文献记载。从里人(俚人)居于九真徼外观之,应属西汉骆越遗裔。另据万震《南州异物志》、《旧唐书·地理志》等书记载,在广东西江,广西浔江、郁江以南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土著居民自东汉以至南北朝,皆称为俚人或俚子。这一地区,西汉以前为骆越地带,不是因居民迁徙变化,而是因为东汉以后已由骆越改称俚的缘故。黎人是由俚人演变而来,学术界没有异议,无需进一步论证。
从以上论述可知,海南岛西汉以前为骆越一部分,而东汉以后,骆越故地土著改称俚,海南岛又为俚人的一部分,后来再改称为黎。
Copyright © 2016 wh0898.com 琼ICP备1600020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