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非遗馆 > 学术理论

学术理论

“美孚”族源探究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8 13:55:0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有部分美孚方言黎族自认为非黎族,系由大陆过来的汉人.梁钊韬在《海南岛黎族社会史初步研究》中谈到,据考究,美孚方言黎族的民族学特征,如丧葬、棺制颇如汉人,例如这里出土的独木棺与1953年广州近郊发现的西汉墓棺制完全一致。民族文化表现了较多封建性质,住房形式还頗似广州出土的汉代陶屋,由此来判断他们是非黎族有一定的道理。

 

陈献荣在 <琼崖之居民》中称:“黎之起源,无从考证,志书所载,则谓黎分生熟二种,生黎系本岛土著,熟黎系闽商荡资亡命之徒,亦有本省诸郡人,利其土,乐其俗,而为黎者。又谓熟黎本南、恩、藤、梧、高、化诸州人,多符、王二姓,其先世从征至此,利其山水田地,划为村峒,以先入者为峒首,同入为力者为头目,父死子继,夫亡妇主,亦多闽广亡命杂居其中。”

 

在近代、现代有关文献的诸多记载中,也都充分肯定了美孚方言黎族当属熟黎的一部分,这是毫无疑义的。从美孚方言黎族众多的民间传说来看,美孚方言黎族的人群构成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尝试着从美孚方言黎族古老叙事歌谣和种种传说中去探究。

 

除昌江黎族自治县保平、峨沟、白石等5个村庄外,石碌、重合地区,东方市江边乡、东河镇、大田镇等广大地区,几乎所有的美孚方言黎族村庄,世世代代都传唱着同一部经典的、史诗般的《我弄蹦》叙事歌谣。远古时代,东南方美丽富饶的尖峰岭上,蓝天白云、森林茂密、绿水潺潺、鸟语花香。美孚方言黎族的先人,披荆斩棘,含辛茹苦,在这里开辟大片垌田 (歌谣陈述田里的稻头草,7天7夜才烧尽,可见该片垌田之宽大),种植遍野蕉果,饲养成群牛羊,人们过着虽然简单但很和睦、无忧无虑的生活。袅袅炊烟直冲苍穹,惊动了上苍,人间的男耕女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众天神嫉妒。终有一天,祸从天降,天上派来“庞媲”蜇杀掳掠尖峰岭上无辜的人们。

 

人们纷纷携儿带女亡命逃生。逃难人群先溯河而上,后又顺流而下,最后才在尖峰岭东北山脚下的江边谷地落脚。先人们凭着勤劳、勇敢和坚忍不拔的天性,在昌化江畔砍伐山兰园,开垦平地,在这片处女地上繁衍生息,再度谱写自己生活新的乐章。在劳作之余,人们十分怀念日趋渐远的美好过去,向往、追求那失去的世外桃源般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肺腑感言。这就是《我弄蹦》叙事歌谣的内容梗概。《我弄蹦》绝唱既是美孚方言黎族最原始的一支人群创造灿烂“我弄蹦”初始文明的生动写照,长久以来又一直是美孚方言黎族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归宿。 

 

然而,创造灿烂“我弄蹦”初始文明的最原始的一支美孚方言黎族人群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采访中,略通汉文的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符传文老人在谈到美孚方言黎族来源时,感慨万千地用军话念诵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话:“先由抱怀,后由崖州;先由崖州,后由镇州;先由镇州,后由感恩县。”军话是感恩县主要的汉族方言之一,主要流行在感恩平原北部濒海地区。该地区向东及东北与美孚方言黎族地区接壤,讲军话的汉族人和美孚方言黎族历来有较好的交往。

 

我们估计,这句古话最早应该是在镇州废止并重划给感恩县管辖,黎汉交往较前更密切后,由讲军话的汉人根据美孚方言黎族的口头讲述,给他们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知道,“由”字除了“缘由”“自从”等表示原因或理由的含义外,至少还可以理解为,一是“顺从”“依从”的意思;二是当“由”字作为介词来用时,可以表示“起点”“来源”“归”等多种含义。上述的古话虽然不能被看作是文献或史实资料。但是可以通过对“由”字的理解,把它作为我们探究美孚方言黎族人群来源的一个闪亮点,大胆地扩宽我们的思维领域。那么,由此一句广为传诵的古语,是否就可以认为美孚方言黎族的先人最初定居在“抱怀”哈方言黎族的属地内,归附古崖州的管辖,后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从崖州的“抱怀”地域迁移到江边谷地、东方盆地。宋大观元年在此设置镇州,整个东方盆地及其周围的地区都归镇州辖地。政和元年镇州废弃后,直至中华民国24年<1935年)海南岛黎族地区建置白沙、保亭、乐东3县前的824年间是否就一直归感恩县管辖呢?笔者认为,根据有关的史迹记载,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有以下几点理由可以有力地支持我们对美孚方言黎族人群来源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