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非遗馆 > 学术理论

学术理论

关于“三亚人”还有来自南洋群岛古代马来族、尼格利陀族等族 群的推测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20 14:49:14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如上述吴新智院士提到的“马坝人”,根据体质人类学的鉴定,证明早在旧石器时 代的华南地区已出现了不同人种的混血和基因交融,由此可以联想,古代百越族群乃 至落笔洞的“三亚人”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林惠祥教授曾指出:“古越族,即蒙古利亚种海洋系途经华南的遗族”,而“黑矮 人尼格利陀为较越族更早之先住民族”;“印度尼西亚族和黑矮人到华南来应即是由印 度支那来”;“尤其是以航海著称的印度尼西亚族更有可能沿着广东福建浙江的海岸东 进。林教授提出上述观点的时候,还没有见到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新材料, 他主要是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来分析的,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一种观点。海南岛 属于华南的一部分,又是连接印度支那的大海岛,位于该岛最南端的落笔洞毗邻三亚 湾,是大海和内河的交汇点。古人类乘坐木筏舟楫由此登岸不仅较为便利,在滨海沙滩和热带雨林渔猎采集也不愁温饱。因此,落笔洞遗址的发现既证明三亚湾是海南岛 原始居民的活动区域,也就可以推测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古代族群曾经在这里登陆, 然后选中落笔洞栖身居住,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刘耀荃先生指出:“早在黎族祖先在岛上定居之前,已有另一种人们共同体——小 黑人(或称矮黑人)先在那里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了”。他特别提到:“从 现今黎族的体质特征考察,认为黎族在体质上包含有小黑人的种族成分。这可能是黎 族的远古祖先迁到海南岛后与先在那里生活的矮黑人通婚的结果。

根据落笔洞考古发掘的材料不见陶器和磨制石器,仅见打制简单的片石和骨角制 器,也不见有农作物和家畜遗存,这些似乎表明当时的经济主要是渔猎采集,原始农 业尚未出现。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落笔洞的位置毗邻海湾,其洞穴规模不大,古代 族群是将其当作永久性的居住地,还是作为季节性的临时落脚点?对此,张光直教授 认为:“洞穴位于海滩上或者靠近海沙滩和一些发现物原始保存状况及其性质(如:文 化遗物原来位置在海滩上或者靠近海沙滩,废石料集中分布的地点,骨角捕鱼工具) 都表明,其遗址不是永久性居住地,可能是作为捕鱼者的临时栖所而使用的。在这样 的活动中陶器不起任何作用,这些捕鱼者的居址是在靠近内地的某个地方,也可能就 在内地”。张教授此论在台湾经科学家的考察得到了证实。这个观点对我们考察落 笔洞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起源有一定的启示。笔者认为:落笔洞的居民 是流动性的,落笔洞文化是不同族群于不同的年代(甚至不同的季节)在这里寄宿并从事渔猎采集而留下的遗存。

综上所述,落笔洞的“三亚人”,即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可能是华南大陆古人类的 后裔,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海南岛东北部或西部后又沿着海岸谋生,直至发现并 以落笔洞作为栖息之处,而后又可能走出洞穴,走向岭坳山谷聚居,成为“本地黎” 的祖先;而从南太平洋群岛过来的马来族、尼格利陀族等,他们对海洋有较深的认识 和较多的依赖,选择落笔洞或许是避台风、赶潮汛的“权宜之计”,并不长期定居。如 此进出,有一部分可能沿海岸继续漂泊,向华南沿海或南亚岛屿迁徙,或同化,或被 灭绝。后来一部分可能跟后续上岸的“夷” “瓯”“越”等族群的祖先接触、通婚,逐 渐同化于被后人称为“倖(哈)” “岐(杞)” “加茂”“美孚”等黎族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