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非遗馆 > 学术理论

学术理论

民间故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16 14:52:40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黎族民间故事是黎族民间文学中重要的类别之―,这类文学从多方面反映了黎族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本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习俗以及他们的理论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等。有的虚构得多、有的虚构得少,但归根结蒂都是对这个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


那么,民间故事的含义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凡是有人物、有情节而没有押韵和音律的散文性民间口头文学都叫作民间故事。但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狹义之分。诸如神话、传说、童话、笑话、寓言、生活故事等,均厲于广义的;将神话与传说除外的其他部分,足诚于狹义的。这一章所讲的是属于狭义的。 根据狭义的民间故事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我们将黎族民间故事分为童话(亦称魔法故事、魔术故事、魔怪故事,或幻想故事)、寓言和生活故亊。


第一节童话

童话事民间故事中幻想性较强的故事。它产生于前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早期的作品,主要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信念和风习。而后来的作品,则多以反映阶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为主。在民间故事里,童话的数量较多,主体广泛。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许多优异的地方,而且往往富于奇异的形象和具有离奇的情节。它所反映的基本内容,经常是屡遭陷害或不幸的善良人或弱小者,排除危险,获得幸福,使屡屡欺凌善良人或弱小者的恶人,所得到的是坏的结果。其表现善良者或弱小者的性格,往往总是诚实的、朴素的,他们对来自各方面的恶势力,总是缺乏反抗力。但是在想象中却有各种奇异的力量支持了他们,使之得到良好的结局。而恶人的性格,往往总是狡诈、凶暴、贪婪的,他们对于善良人或弱小者是施以种种刁难、迫害的伎俩。但是,不管如何,最终他们的结局总是很坏的。人民在故事中惩治了这种坏人。在这种内容里,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集中地体现在人民的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方面。人民对于善良人或弱小者,总抱着无限的同情和支持,成为童话故事内容的根本特色。在作品中,可以通过类型化了的一些情节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形形色色各具有特点的情节来表现。因此,这种故事的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是统一的。童话在表现好人得幸福,坏人受惩处这个基本内容时,主要是以下几种情节来表现的:


一、奇异的动物帮助主人获得成功的故事

表现这种故事情节的有些动物都具有特殊的超人技能。但它们常常事在主人的疼爱和救护之下忠于主人,并为主人的幸福效力。如流传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三平地区的《蜈蚣除蛇》这个故事,就描述了蜈蚣是如何把毒蛇咬死报答了搭救它的善良人的情节。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条吃人肉的蛇,知道当地所有人的名字没有要它叫出谁的名字,两三天之内定会被它吃掉。当地有一户只有妈妈、姐姐、和弟弟的人家。有一天,弟弟到外(祖)家玩。在回来的体重听见那条蛇叫了他的名字,他当时就知道两三天内就要被蛇咬了。不过,正好他事先捡到了两个蜈蚣蛋,回到家里就赶快把蜈蚣蛋拿去给母鸡孵。第二天早晨,他去看时,两只小蜈蚣出世了。到中午时分,他又去看,蜈蚣又长大了一些,就取下来用饭喂它。到第三天的时候,娱松就长得更大了,大得像一张席子那么宽、那么长,他非常高兴地对娱蛇说:


“蜈蚣呀蜈蚣,是我把你们捡回家并把你养大的,今天晚上,有一条蛇就要来咬我了,请你们帮助我把蛇咬死吧!”


蜈蚣听了他的祈求就说:“请你放心!我们能对付它。”


深夜,大蛇真的来了,当他听见大蛇“呼呼”地爬来的声音时,就对蜈蚣说:“我已听见大蛇爬动的声音了,请你们赶快准备好! ”说完,他就把蜡烛点得亮亮的,然后爬到屋顶上藏起来。


两只蜈蚣,一只把守着一边门,不让大蛇看见。都隐蔽好了,只听见那大蛇缓慢地从门外爬来。当大蛇的脑袋刚伸进门槛时,两只蜈蚣立刻从门的两边一跃而上,紧紧地咬住大蛇的脖子,直至把它咬死,挽救了主人和一家人,也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与这个故事相类似而情节略有不同的是流传于白沙县元门一带的《蜈蚣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描述了一个人养了一只蜈蚣。后来,他获知有一条毒蛇要来咬他时,他也叫蜈蚣帮助他把毒蛇咬死。蜈蚣就将毒蛇咬死在屋外,搭救了他,使他免于一死。蜈蚣在完成了报恩任务之后便悄悄地离开了主人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