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协会管理登录] 【今日海口】电子专刊 活动案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全域旅游 > 美食 > 美食资讯

美食资讯

魅力海南:七仙岭下寻年味

来源:魅力海南 发布日期:2016-10-27 14:56:59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东西南北中

魅力海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家村寨,虽然被注进了许多汉族元素,但难抹去黎族年俗的独特印记,这些年俗带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呈现出大异其趣的特点。

马年临近,记者来到保亭,走进槟榔环绕的南茂农场,看着黎族阿婆们忙前忙后地准备年货,体味着七仙岭下的独特年味。



黎家“做年”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五指山市、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黎家人迎新的序曲早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已开始。

仪式:封米缸

福水压鸡嘴炮

农历十二月中旬,黎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即举行封米缸仪式,其方法是选择数目为单数的吉日晚上,夜半鸡鸣三遍之后,将上好大米倒满自家专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红纸封住缸口系紧。至正月十五那天再揭缸用米煮饭,供全家食用。

初一清早,黎族家家户户在谷仓、牛栏、猪圈、鸡舍和果树上贴红符或挂米粽,表示财物有主。初一几乎是闭门守家,不讲不吉利的话,生怕把好运气送走。春节时,黎族的妇女们还要早早到河边或者水井边挑水,凡从井里、河里挑回来的水,都被黎族看做是福水

年三十入夜至零时左右,各家各户在门前悬挂起长长的鞭炮,待鸡鸣时燃放。这是自古以来,黎族村民都守的规矩。当晚,雄鸡啼叫第一趟才能燃炮。燃炮时,谁家点响鞭炮能与雄鸡打鸣声同步为最吉祥,黎族村民将这种习俗称之为压鸡嘴炮。之后,每鸡啼一遍,便燃放一阵鞭炮,直到凌晨,也称为欢送祖先回去



美食:酒粽飘香

一般山兰酒、鱼茶、肉茶、粽子是黎族人家里平时常见的,但在春节准备的会比平时更多些,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鱼酸(鱼茶)、酿山兰酒。

鸡鸭牛羊都是过年前准备好的,黎族妇女在年三十把糯米打成粉作年糕,黎族人制作年糕也很简单,糯米粉和红糖混合搅拌均匀,做成圆形,然后放进锅里蒸。

到了年初三,他们要吃糯米粽,糯米粽也是在春节前就准备好,从竹竿上取下就可以直接使用。在我小时候,粽子是男人上山打猎时要带的,在山上饿了可以吃,粽子也是我们过年必备的食物之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农民陈厚志告诉记者,粽子意味着送旧年,迎新年,也有人说,吃粽子是在纪念先祖,以此方式感念先祖的恩赐。

娱乐:跳竹竿舞唱山歌

拉乌龟、跳竹竿舞、摔跤、拔河、射箭、对歌,是黎族地区春节时乡亲们聚在一起必不可少的节目。大年三十,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欢唱贺年歌,聚会的村民可以对山歌。

酒酣饭饱后,众人来到山坡上、庭院间,跳起竹竿舞。

马年春节正在进行倒计时。不少城里人一边在张罗着年货,一边在发出年味不浓的感叹,抱怨着都市生活搅乱了年的声音、年的味道。

不是年味远离了我们,是我们远离了年味。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南茂农场的黎族阿婆黄春妹说,年味就是自家年饭上的黎味黎味浓了年味才能浓。

突突突的摩托车声音由远而近,黄春妹的小儿子从几公里外的加茂镇拉回来了年货,一家人忙着从车上卸下糖果、鞭炮、对联……

鱼酸:年饭少不了的风味

在保亭,人们习惯把鱼茶叫做鱼酸,其做法也与海南其他地方不一样。鱼酸是保亭黎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族人年饭的必备食物。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上常有鱼酸出售,但是我们都是自己做,今天我们一起做鱼酸,大年初一刚好可以吃。在保亭南茂农场黎族阿婆黄母议的家中,一帮干完一天农活的黎族老姐妹聚在一起,现场展示鱼酸的做法。

黄母议先蒸上一锅米饭,然后收拾起了河里刚捕捞上来的新鲜越南鱼。记者看到,鱼只有半个手掌那么大,鱼小不怕,一定要新鲜。黄母议说。

鱼酸的制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相当讲究。先把鱼杀干净、冲掉血水、不用去头尾,再切成小块,然后将鱼晾干。接着,阿婆们把煮熟的干饭与鱼混合均匀,再加些盐,最后盛入坛子中,密封发酵,密封的过程忌油忌水。

如果是夏天,10天左右就可以吃,现在是冬天,15天后才能吃。黄母议说,鱼酸放越久越入味。她打开了一坛一个月前做好的鱼酸,一阵发酵过的米味弥漫开来,只见原来颜色偏黑的鱼皮、颜色偏红的鱼肉现在已经变成白色,鱼腥味全无。

如果没有鱼酸呀,年就不像年喽。黎族阿婆们抱出自己做好的鱼酸,相互尝试着,越酸,家人吃得就越高兴。黄母议说过年的时候女儿女婿都要从广东回来。

粽子:糯米飘香年味浓

来到黎族阿婆黄春妹家时,她正在包粽子。此时包的粽子与端午节、三月三节时包的大不同。

她在院子里架起了三脚竹架,架子上挂着簸箕,只见她把水慢慢地浇在簸箕里的草木灰上,然后把灰水收集起来。她告诉记者,这些草木灰是芝麻杆烧成的灰,灰水是粽子的主要配料。

我们见过黎家五角锥形,内馅有猪肉、花生、红枣的粽子。但是细长条状的粽子还是第一次见。黄春妹说,过年吃的粽子与三月三节的有很大不同,这种细长条状的粽子在他们当地叫手肘粽,意思就是手肘形状的粽子。

黄春妹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再用灰水浸泡,糯米捞出后直接裹上粽叶,最后用树皮绳缠紧。黄春妹回忆,50多年前,当她六七岁的时候,粽子可是个稀罕物,只有过年才吃得上,我们小孩的粽子小一点,大人的大一点,还记得我那时候带着葫芦从加茂到三亚藤桥去打红糖水,过年时,我们把红糖点在粽子上吃。

说着、聊着,一大锅粽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包好了。经过近3个小时的蒸煮,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黄春妹把粽子两个一组,串在一起,挂在房梁下的竹竿上。这些粽子,放到年十五都不会坏。黄春妹说,现在鸡鸭鱼肉都不缺,粽子大家吃的少了,但是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包。

粽子的糯香味和浓浓的节味,在黎村中久久飘荡。

糯米酒:招待客人的必备佳酿

黎族人不但喜爱喝酒,同时也喜爱用酒来招待客人,而招待客人最好的酒就是自酿的糯米酒。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黎族老乡家中都有自酿的糯米酒,当地人管这种酒叫Biang酒,度数不高,味道甘醇甜美,酒浆很稠,乳白色中微微泛黄,入口很有质感。

过年时只要有客人来,喝不醉不能走。一个黎族小伙告诉记者,过年时,他们会毫不吝啬地把酿制好的糯米酒端出来,和客人把酒到天明。

记者在黄玉莲阿婆的家中看到,其厨房的旁边就是一个酿酒炉,酒炉里装满了糯米,炉口用叶子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下面的出酒口处有管子连接,一滴滴糯米酒缓缓地从酒桶内渗出,滴到一个盆子里。(根据海南日报记者林容宇报道稿件整理)